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这一年,乾隆皇帝七十四岁,已属古稀之年。当时他正在第六次南巡的途中,由江宁经楼霞山驻跸龙潭行馆。
由于此时的乾隆年事已高,文武百官内心都认为这会是乾隆皇帝的最后一次南巡,因此各地接待都非常隆重,规格也远远超过前几次。
这一年的三月十二日,正当乾隆皇帝在龙潭行宫休息时,从京师飞马赶来的信使带来了一个让乾隆牵挂已久的大好消息:“皇曾长孙奕纯在本月八日喜得一男(载锡)”。
得此喜讯,乾隆喜出望外,不禁说道:“朕多年以来五世同堂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五世同堂,这在人均寿命不长的古代,是极大的喜事。
乾隆有了第一个玄孙,但是他称为元孙,因为是为了避讳康熙名字“玄烨”,他在称呼玄孙的时候用元孙替代。
这位乾隆皇帝的玄孙名叫载锡,是乾隆长子定安亲王永璜家族的后代,更是“长房长子长孙长曾孙长玄孙”,其家族情况为:
定安亲王永璜—绵德(四子)—奕纯(长子)—载锡(长子)
从这天起,乾隆五代同堂,当晚,乾隆便摆宴款待随行的王公大臣,和他们同声欢庆,乾隆喜不自胜之余,当即作诗:
留京王大臣飞报得五代元孙之喜,诗以志意。
飞章报喜达行轩,欢动中朝及外藩。
曾以古稀数六帝,何期今复抱元孙。
百男周室非五代,三祝尧封是一言。
耄耋人多兹鲜遇,获兹惟益凛天恩。
在这首诗中,乾隆自豪以及志得意满的心情可谓是溢于言表,此时,他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一封喜报送到了我的行宫,给我带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我以五世同堂的成绩,超越了历史的多数皇帝。
其中一句“百男周室非五代”是说周文王有百子可谓人丁兴旺,但也没有做到五世同堂,就连尧帝也没有做到五世同堂。
而如今乾隆自己古稀之年已经能见到玄孙,当然更加感念天恩厚施于己。
这之后,乾隆又命彭元瑞、曹文植等大臣查阅历时十年刚刚编成的《四库全书》,查明自从唐代以来除了他以外有生之年能见到玄孙得以五世同堂的帝王竟然只有他一位。
这不免令乾隆内心更加膨胀,他曾多次在臣子面前感喟自己成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年过七旬而又五世同堂的皇帝。
而乾隆在感喟之余,自然也懂得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他曾表示五代同堂是“尽人伦之极”的人生大事。
乾隆认为这是上天的赐福,自己要日夜警惕,推恩于百姓,勤政爱民以报答天恩。
为此,乾隆谕令各省总督、巡抚,查明五世同堂之家,当时直隶、江西、山东、四川、广西各督抚奏报,百岁寿民五世同堂者六家,又各督抚奏报,五世同堂者一百九十四家。乾隆下令对这些人家加以恩赏。
由于这些活动的渐次展开,又引出了第二年即乾隆五十年在乾清宫举行三千人参加的“千叟宴”之盛事。
古稀天子,五世同堂,如此洪福齐天,按理说乾隆应该满足了,可他还嫌不够。
相对于祖父康熙来说,乾隆的子孙并不算太多,根据史料记载,乾隆有四十多个妃嫔,总共有十七个皇子和十个公主。
虽然乾隆子女甚多,但是儿子却大多数短命,到他晚年的时候,身边却只有4个儿子,即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好在乾隆晚年孙子、曾孙、玄孙加起来的数量十分多,差不多达到了一百多人,五世同堂。
在封建历史上,五世同堂的现象还是不多见的,可乾隆皇帝依然不满足,乾隆也会和众多普通老年人一样,期盼着子孙满堂,于是便一直关注着第一位出生的玄孙。
乾隆的下个目标是六世同堂,因此乾隆十分关注载锡的成长,同时也希望这个玄孙能早日为皇家开枝散叶。
乾隆在当年南巡归来后的十月二十二日,亲自来到奕纯的府邸来看望已经七个多月的玄孙载锡。
此时的载锡正好是认生的月份,可见到乾隆,非但没哭,反而笑得手舞足蹈,这无疑令乾隆在内心里再次乐开了花。
乾隆抚摸着载锡胖嘟嘟的脸蛋,并叮嘱奕纯好生照料,为了给这位玄孙见面礼,乾隆当即赐无量寿佛一尊、青玉灵芝如意一件、水晶菱花笔洗一件、珊瑚小朝珠一盘等奇珍异宝。
这一年,乾隆下了一道不同寻常的诏书,封自己的长孙绵德为固山贝子。
此前,绵德曾因为私下和官员交往,前些年被革为庶人,如今突然获得荣封,自然是因为绵德的长子奕纯的福晋生下了乾隆皇帝的第一个玄孙,如此可见乾隆对玄孙的看重。
乾隆五十六年夏天,年逾八旬的乾隆帝,带着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五代人同游承德避暑山庄。
乾隆命众多皇子皇孙于山庄射箭,当时的载锡年方八岁,却五发三中,乾隆为此深感欣慰,并赐黄马褂和双眼花翎。
嘉庆元年正月,乾隆在圆明园举行家宴,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及近支宗藩上百人都分别上前给太上皇捧殇祝福。
在文武百官面前,乾隆是掌握生杀予夺大权、威严无比的万岁爷,看起来神圣不可侵犯,可他面对皇孙、曾孙、玄孙时,却是一位抚爱备至、慈祥可亲甚至和孙辈逗笑作乐的老祖父、老曾祖父。
儿孙满堂,享尽天伦之乐,此情此景,其乐融融,乾隆回赐大家祝酒的时候则笑吟吟地说道:
“再过四、五年即可望来孙之喜了。”
这可能是乾隆内心最朴素的愿望了,朴素到很多老年人都曾发出类似的感叹,而此时,皇玄孙载锡虚岁十三。
清朝皇室都是按照辈分起名字的,康熙曾经定了清朝皇室的辈分,乾隆以后又分增四字,依次是: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
所谓的奕字辈和载字辈,实际上是乾隆的曾孙辈和玄孙辈,乾隆已经熬到了五世同堂,可乾隆却没有见过溥字辈的后代,溥字辈是他来孙的那一辈,他一直盼望着能见到。
因此,在玄孙载锡刚长到13岁,乾隆便开始迫不及待地给他选福晋了。
嘉庆三年,刚过完除夕,已经88岁的乾隆看着载锡已经13岁了,立即决定为载锡确定下来福晋,这一年的春天,在乾隆的催促下,虚岁十四岁的载锡奉旨成婚。
载锡的婚礼办得很隆重,这一切都在乾隆的计划中。
载锡成婚后,乾隆非常盼望载锡能够在第二年生下儿子,这样,自己便可以在玄孙之外再见来孙。那个时候便会是六世同堂,这也是千古未有的大喜事。
在乾隆看来,他饮食有节,起居规律,保养得当,心情畅快,活到90岁是没问题的。
可事与愿违,皇玄孙载锡还没具备生育来孙的能力,而乾隆皇帝的生命却在一天天走向终点。
此时,乾隆自己还主动提出要筹备九十大寿的事情,他已经是89岁高龄,可还希望能再活上十二年,凑成一个整数,开创一个帝王年龄史上的新纪录。
可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永恒规律,公道世上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虽然贵为天子,尽管乾隆不承认自己的衰老,可乾隆却一分钟也不能推迟衰老的来临,更不能逃过生老病死这个永恒的规律。
无数个夜晚,乾隆都是睡不着的,“寅初已懒睡,寅正无不醒”。(清高宗御制诗全集),也就是说,乾隆常常半夜三点多才开始睡着,到四五点就再也睡不着了,连睡两个小时都睡不到。
此外,早在乾隆八十岁之后,乾隆体内的精力似乎已经快要耗尽,他的记忆力也减退到了相当令人难堪的程度,“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清高宗实录》)
就是说,乾隆有时候昨天做过的事,今天就忘了,早上批准的事情,晚上就忘了。
而且,还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皇帝早膳已供,而不过霎时,又索早膳。宦侍不敢言已进,而皇帝亦不觉悟”。
就是说,乾隆有时候刚吃完早饭不过一会,乾隆又会说怎么还不给我上早饭啊,太监们也不敢说皇帝刚刚吃过了,只能马上再上一桌子。
乾隆晚年的记性已经差到这种程度,可他竟然一直惦记着再抱来孙,可见其希望六世同堂的执念有多深。
嘉庆三年(1798年)腊月底,八十九岁的太上皇乾隆得了轻微的风寒,按理说,风寒并不是大事,当时马上就快过年了,事务繁杂,所以朝野上下,谁也没有在意。
嘉庆四年的正月初一,宫内充满节日的快乐,喜气洋洋,嘉庆皇帝率领众多王公大臣穿着朝服,集中在乾清宫,向太上皇行庆贺大礼。
这天,乾隆皇帝已经非常虚弱了,勉强坐在御座上,可能由于身体不适,仅准许诸王贝勒在门内行礼,其他在门外,大臣们根本见不到他的尊容。
令人没有料到的是,到了正年初二,乾隆的病情突然加剧,陷入了昏迷,初三上午七点,就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乾隆在养心殿停止了呼吸,终年八十九岁。
乾隆驾崩了,他在世时追求的六世同堂的美梦算是破灭了,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六世来孙溥庆生于他驾崩后的第四年。
尽管乾隆驾崩前没能看到来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遗憾,可他活了89岁,统治了清王朝六十三年,躬历四朝,已经是封建王朝历代帝王中最有福气的皇帝了。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